“免费通话”的微信电话本很火。
11月12日,微信电话本正式在苹果App Store和腾讯官方Android应用商店应用宝中上架,短短一天时间内总下载量就达到了2200万次。科技媒体的普遍舆论是:微信在把短信逼到墙角之后,现在又来挑战运营商的语音通话业务了。
如果从它新加入的(它的前身是QQ通讯录,是一个通讯录管理类应用)使用Wi-Fi和网络流量进行语音通话这个功能来看,说它“挑战运营商”好像确实有些道理——只要两个用户都安装了“微信电话本”这个app,并且绑定了微信号和电话号码,互相之间就可以通话了,不走运营商网络,只耗费流量,也就是所谓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况且,微信电话本还是腾讯——准确地说是微信事业部出品的。去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抱怨过微信的高频和碎片化的数据使用给它们带来了“信令负担”,外界甚至一度传出运营商将会对微信单独收费,现在,腾讯和运营商似乎因为这个微信电话本又一次站到了对立面上。何况这次的冲突事关语音通话这个运营商的命根子业务,情况似乎还要更严重一些。
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刚一上线就受到了来自用户的诸多吐槽,在苹果App Store上的整体评价只有2颗星——这让“微信电话本”作为一款通话工具的口碑变得没那么好了。吐槽大体集中于两个方面:1),除了刚刚上架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能够正常注册、使用和通话之外,从12日中午开始,微信电话本就出现了大面积通讯故障,用户开始抱怨无法收到验证码,无法登陆等产品使用,官方解释这是由于用户量过大服务器承受不住导致,并在13号上午宣布故障得以修复。2)在产品使用上,一些用户发现了“免费”的“猫腻”:只有当两个用户同时安装并绑定了微信号和手机号码之后才能实现免费通话,只有一个用户使用时通话走得还是运营商网络,照常收费。
且不说运营商经过了长时间的基站铺设、通讯协议优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情况下语音通话都能够得到保证,微信电话本在这些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它的原理VoIP也是所有网络通话软件的标配,手机通过流量免费通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一点Skype、LINE等应用早已经做到了,YY(对,就是那个在线视频网站)也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单独的语音通话APP“微会”,并且有报道称已经做到了10万日活跃用户,而且这些IM也有自己的社交链,粘性未必比微信弱;甚至于微信电话本的“同门”——微信本身,也已经内置了这个功能。如果现在打开微信对话框的“+”号,你会发现一个视频通话模块,在拨打出去之后就能调整到纯语音通话状态。而在国际版WeChat里,语音通话可是直接显示在“+”号里面的(这与国内语音通话需要作为基础通讯业务受到监管有关)。
从这些角度看来,说微信电话本“颠覆”运营商,还那么靠谱么?那么,腾讯为什么要做“微信电话本”,它挑战的是谁呢?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根本的事实:“微信电话本”是第一个从微信臃肿的母体中独立出来的“微信app”。光是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很不寻常了。看看微信是怎么对待其它功能的:无论是视频通话、小视频、朋友圈这些基础功能,还是公众平台、购物、游戏、钱包、支付等商业化模块,它们都被集中放置在了微信这个大而全的“超级app”中,成为了微信平台的功能组件——无论微信现在变得有多臃肿。而只有语音通话的功能,现在以“微信电话本”的形式,从微信的母体当中分离出来了。这是它与LINE等同类应用对待语音通话功能上的最大区别。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微信电话本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为了挑战运营商,它其实是冲着微信自己去的。这种从一个”超级app“中单独拎出一个功能模块来“单点切入”的方式,其实背后的逻辑都差不多。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微信从手机QQ中“分裂”出来的例子。2011年初的微信几乎就是一个手机QQ即时消息模块的独立版——没有QQ空间、腾讯新闻和游戏大厅,只有简单的文字和语音聊天功能。撇开微信初期利用漂流瓶和QQ关系链为自己导用户的技巧不谈,微信随后的发展路径几乎和手机QQ完全不同,后来的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另一个例子是Facebook Messenger和Facebook主应用的“分家史”。虽然Facebook如今在移动端的财务和用户表现都很积极,但Facebook一直存在着对活跃用户增长速度降低的焦虑——这也是它为什么不惜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的原因。而在Facebook主应用的最近几次改版中,一个最重要的动作恐怕就是强制用户跳转下载独立的Facebook Messenger应用了。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就在几天前,Facebook宣布其旗下”独立应用” Messenger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Facebook甚至还在盘算着为它加入支付功能。
从接下来的情形看,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都在干的很类似的一件事是:让这两款“聊天工具”的用户增长从Facebook的社交关系链中独立出来——你是不是Facebook的用户,用不用Facebook发照片、点赞和分享链接都不要紧,只要你是用Facebook Messenger聊天的用户就可以。
这两个案例,放在这里可以作为微信电话本“接替”微信的佐证和参照。微信电话本和微信现在的境况,和当年微信和手机QQ、Facebook Messenger和Facebook移动应用很像。从QQ到微信,腾讯让一批从来不用或很少用QQ的人成功地成了微信的用户(相当一大部分微信用户并非是通过QQ账户引导过来的),而从微信到“微信电话本”,腾讯极有可能再让另一批连微信都不用或很少用微信的用户,成为“微信电话本”的用户——毕竟“打电话”最接近人们使用一款移动设备最初始的功能。
这是当一款产品的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必须应对和要做的事——即便微信也有增长爬坡越来越难的时候,而且可能已经快了。一旦“微信电话本”成为独立产品,再往上添加什么新的“非通话功能”,也未尝不可知。
实际上不止微信,华为、小米等厂商也在自产手机中定制自己的“电话本”——高频次的使用率,可以承载O2O服务,天然的关系链属性,它成为下一个“入口”并不奇怪。而且时机也对:3G、4G和Wi-Fi的普及、流量问题的解决,这让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适合推广VoIP。也就是说,“电话本”比起IM,可能更接近那个传说中的移动平台“入口”。
最后再说回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争夺已经集中到系统级和超级app级的层面,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联姻时代也已经过去,无论三大运营商如何拥抱互联网甚至心甘情愿地舍弃既有利益(比如移动准备从明年起取消短信1毛钱1条的收费标准改为流量计费),它们被管道化早就是迟早的事了。通话至今为止还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基础功能,手机QQ和微信没有收割的用户,微信电话本还有可能帮它们完成。至于微信电话本是不是要挑战运营商,除了要提防运营商的过度反扑之外,真没那么重要,腾讯和微信也未必在乎。
扫一扫, 加关注
电话: 0577-88853198 | |
传真: 0577-88853025 |